《匹克威克遊記》雖然名為遊記,內容卻是諷刺小說,作家鍾理和也曾經上過書名的當。時間來到1950年春天,鍾理和纏綿病榻,鎮日臥病在床,對外面世界自然是悠然神往,因此要求兒子鍾鐵民寄幾本遊記來讀一讀解饞,鍾鐵民便將《匹克威克遊記》上冊寄給父親,鍾理和回信道:「我要看的遊記文須是事實的旅行遊記,如歐洲記遊,或非洲記遊之類,而《匹克威克遊記》卻是小說,並非實際遊記文。」(《新版鍾理和全集.第七冊》,頁187)。

既然不是遊記,為何書名偏要用「遊記」兩個字呢?《匹克威克遊記》原名The Posthumous Papers of the Pickwick Club,是維多利亞時代寫實主義大家狄更斯(Charles Dickens)的成名作,1837年在倫敦發行單行本,就目前可見史料,台灣第一本中譯本出版於1956年,台北新興書局發行,書名即為《匹克威克遊記》,譯者署名海峰。海峰?世界上怎麼可能有人姓海名峰?一查之下,原來新興書局出版的《匹克威克遊記》,其實翻印自上海駱駝書局1949年出版的《匹克威克外傳》,譯者蔣天佐,所以這本書本來是譯作「外傳」的,而不是「遊記」。

匹克威克外傳_蔣天佐  

至於為什麼要譯成「外傳」呢?譯者蔣天佐自有一套說法。在蔣天佐之前,《匹》書已經有兩種中譯本,一是常覺、小蝶兩個人節譯的《旅行笑史》(1918),二是許天虹翻譯的《匹克維克遺稿》(1945),因此,為了有別於前兩部譯作,蔣天佐特別在書名翻譯上下了功夫:「本書……有人譯為《匹克威克遺稿》,其實似不妥當,還不如林紓所稱的《匹克威克外傳》。現在仍用林譯定名《匹克威克外傳》。」易言之,「外傳」二字大有來頭,語出清末民初翻譯大家林紓,再經蔣天佐沿用,但是,為什麼到了台灣,好好的「外傳」就變成了「遊記」咧?

這就牽扯到蔣天佐的身分了。蔣天佐是大陸的左翼文人,他的譯本由新興書局出版時,正值台灣的戒嚴時期,當時凡陷匪、附匪的文人,依法其名皆不得在書上出現。因此,台灣的書商只好「依法」將蔣天佐的名字改為海峰,並且連其獨樹一格的書名也改掉了。或許是劉鶚《老殘遊記》給的靈感吧,書商因而用「遊記」二字來為這本諷刺小說定名,而這本《匹克威克遊記》,就此成為台灣的主流譯本。

《匹》書原文極盡嘲諷之能事,寫作風格輕鬆詼諧,節奏輕快,並透過大量對白(dialogue)漸漸呈現人物性格,讀之宛如看戲一般;但是,因為蔣天佐的翻譯策略因偏向直譯,故多處僅譯出訊息,未能再現原文譏諷的口吻,對話的呈現也因為直譯而不夠口語,許多標誌角色社會地位的口音亦未能譯出,且由於譯文句構西化,常可見前飾過長的句子,全書行文節奏從輕快一變為拖沓,更有甚者則妨礙理解,例如「擴除疑雲、變幽昧為耀眼的光明、使不朽的匹克威克的光榮事業的早期歷史得以傳世,這第一線光輝[1](頁1),「在會中宣讀了匹社正社長沙姆意爾.匹克威克老爺提交的題為『關於罕普斯德池的水源之臆測,以及鐵脫爾拜(一種蝙蝠)理論之意見』」的意見書,大會覺得異常的滿意,並且無限的贊同」[2](頁1)等是。整體而言,譯本的可讀性不佳,狄更斯青年時俏皮的靈氣全都不見了,十分可惜。



[1] 原文為:The first ray of light which illumines the gloom, and converts into a dazzling brilliancy that obscurity in which the earlier history of the public career of the immortal Pickwick would appear to be involved,…

[2] 原文為:'That this Association has heard read, with feelings of unmingled satisfaction, and unqualified approval, the paper communicated by Samuel Pickwick, Esq., G.C.M.P.C. [General Chairman—Member Pickwick Club], entitled "Speculations on the Source of the Hampstead Ponds, with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Theory of Tittlebats;"… '


arrow
arrow

    petitmarron2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